高一物理上册期中模块测试考试试题

点击数:771 | 发布时间:2025-01-13 | 来源:www.cxhssd.com

    一路走来,懵懵懂懂,跌跌撞撞,或欢欣或激励,一个脚印一步成长,深深浅浅,感谢时光,教会了我怎么样成长,怎么样去演绎我们的生活,让我对这个未知世界有了一点感性的认识,它没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完美,它和人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智学网高中一年级频道为你整理了以下内容,期望会对你有帮助,更多精彩,持续更新!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1、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须是体积非常小的球体就能视为质点

    B.研究一汽车从淮阴到南京的运动时间时可以将它视为质点

    C.由于太阳的体积太大了,所以任何状况下都不能将它视为质点

    D.水平非常大的物体无论在任何状况下都不可以看成质点

    2.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位移和路程的大小总相等,但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B.位移描述的是直线运动,路程描述的是曲线运动

    C.位移取决于始、末地方,路程取决于实质运动路径

    D.运动物体的路程总大于位移

    3.下列关于合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合力一直大于任意一分力

    B.合力不大于分力的代数和

    C.两个力夹角为θ(0≤θ≤π),它们的合力随θ增大而增大

    D.用途在不同物体上的力也能进行力的合成的运算

    4、如图所示是A、B两物体的位移—时间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运动过程中,A物体比B物体运动快

    B.t=t1时,A、B两质点的加速度都大于零

    C.在0~t1时间内,A、B两物体通过的位移相同

    D.t=t1时,A、B两物体的速度相同

    5.从某一高度相隔1s先后释放两个相同的小球甲和乙,不计空气阻力,它们在空中任一时刻()

    A.甲乙两球距离一直维持不变,甲乙两球速度之差维持不变

    B.甲乙两球距离愈加大,甲乙两球速度之差也愈加大

    C.甲乙两球距离愈加大,甲乙两球速度之差维持不变

    D.甲乙两球距离愈加小,甲乙两球速度之差也愈加小

    2、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6、下列所描述的直线运动中,可能的有()

    A、速度变化非常大,加速度非常小B、速度变化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为负

    C、速度变化愈加快,加速度愈加小D、速度愈加大,加速度愈加小

    7.甲乙两个质点同时同地同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

    A.乙比甲运动的快

    B.4s末乙追上甲

    C.在4s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D.乙追上甲时距离出发点40m

    8.关于弹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弹簧弹力与弹簧长度成正比

    B.绳的拉力也是弹力,其方向沿绳的缩短方向

    C.放在桌面上的皮球遭到的弹力是因为桌面形变而产生的

    D.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一直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同

    9.下列关于摩擦力说法错误的是:()

    A.摩擦力的大小与弹力大小成正比

    B.摩擦力和弹力的方向一直相互垂直

    C.摩擦力一直妨碍物体的运动

    D.有摩擦力肯定有弹力

    10.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先后经过A、B两点时,其速度分别为v和7v,历程时间为t,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经过A、B中点时速度为5v

    B.经过A、B中点时速度为4v

    C.从A到B所需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为4v

    D.在后一半时间所通过的距离比前一半时间通过的距离多1.5vt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3、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3分,共计18分)

    11.某同学要进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请在下面列出的实验器材中,选出本实验中无需的器材填在横线上:________

    ①电磁打点计时器②天平③低压交流电源④220V交流电源⑤低压直流电源⑥细绳和纸带⑦钩码和小车⑧秒表⑨一端有滑轮的长木板⑩刻度尺

    (2)某同学借助打点计时器所记录的纸带来研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小车的运动状况,实验中获得一条纸带,如图所示,其中两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未画出.已知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则打A点时小车运动的速度大小vA=________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_m/s2.

    12.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细绳的另一端都有绳套.实验中需用两个弹簧秤分别勾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

    (1)某同学觉得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项:

    A.两根细绳需要等长

    B.橡皮条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

    C.在用弹簧秤时应该注意使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

    D.实验中,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时,两个弹簧测力计之间的夹角需要取90°,以便求出合力的大小。

    其中正确的是.

    (2)实验状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依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①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肯定沿AO方向的是。

    ②若维持橡皮筋被拉至O点不动,F2的方向不变,改变F1的大小和方向,在F1和F2之间的夹角由锐角渐渐变大为钝角的过程中,F1的大小将

    A.一直减小B.一直增大C.先增大后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

    4、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计42分)

    13.(9分)一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落地时的速度为30m/s,(g=10m/s2)

    问:(1)物体下落的高度

    (2)物体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

    (3)最后一秒内物体下落的高度

    14.(10分)要使重为400N的桌子从原地水平移动,至少要用200N的水平推力,桌子从原地移动后,为了使它继续做匀速运动,只须160N的水平推力已经足够,

    问:(1)静摩擦力fm和动摩擦因数为多大?

    (2)假如在静止时,用180N的水平向右推力推桌子,求此时的摩擦力f

    15.(11分)甲、乙两车沿同一平直公路同向匀速运动,V甲=72km/h,V乙=28.8km/h,乙车司机因为反应时间为0.5s而晚刹车,刹车加速度大小为2m/s2,问:为确保乙车不可以与甲车相撞,原来至少应维持多大得车距?

    16.(12分)有一架电梯,启动时匀加速上升,加速度为2m/s2,制动时匀减速上升,加速度为-1m/s2,楼高52m.

    问(1)假如电梯先加速上升,再匀速上升,最后减速上升,全程共用时间为16s,上升的速度是多少?

    (2)要使电梯在最短期内到达,求最短期。

    1、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诗句“满眼波光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

    A.船和山B.山和船C.水面和山D.河岸和船

    2.某人沿着半径为R的水平圆周跑道跑了1.75圈时,他的

    A.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为3.5πRB.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的大小为R

    C.路程为3.5πR、位移的大小为RD.路程为1.75πR、位移的大小为R

    3.关于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越大,加速度也越大

    B.加速度越大,速度可能在减小

    C.加速度方向维持不变,速度方向也肯定维持不变

    D.加速度就是增加的速度

    4.如图所示,一根弹簧,其自由端B在未悬挂重物时指针正对刻度5,在弹性限度内,当挂上80N重物时指针正对刻度45,若要指针正对刻度20应挂重物是

    A.40NB.30N

    C.20ND.因k值不知没办法计算

    5.如图所示,用拇指、食指捏住圆规的一个针脚,另一个有铅笔芯的脚支撑在手掌心地方,使OA水平,然后在外端挂上一些不太重的物品,这个时候针脚A、B对手指和手掌均有用途力,对这两个用途力方向的判断,下列各图中大致正确的是

    6.图中的四幅图展示了某同学做引体向上运动前的四种抓杠姿势,其中手臂受力最小的是

    ABCD

    7.一物体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2s内的平均速度为1m/s,第7s内的位移为6m,则该物体的加速度为

    A.1m/s2B.2m/s2C.3m/s2D.4m/s2

    8.石块A自塔顶从静止开始自由落下5m时,石块B从离塔顶7m处由静止开始自由落下,两石块同时落地,不计空气阻力,则塔高为

    A.12mB.9.6mC.8.4mD.7.2m

    2、多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个正确选项。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9.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共点力的合力为1N,其中两个力大小分别为5N和8N,则第三个力大小可能为

    A.1NB.3NC.5ND.11N

    10.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擦力的方向一直与受力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B.运动的物体也会遭到静摩擦力有哪些用途

    C.摩擦力的大小一直与正重压成正比

    D.摩擦力的方向一直与正重压的方向垂直

    11.A、B两个物体从同一地址在同一直线上做匀变速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则:

    A.A、B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B.t=8s时,两物体相遇

    C.相遇前,t=4s时两物体距离

    D.相遇前,两物体距离为40m

    12.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第4s内与第2s内的位移之差是4m,则可知

    A.第1s内的位移为2m

    B.第2s末的速度为4m/s

    C.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1m/s2

    D.物体在第5s内的平均速度为9m/s

    13.在5.12汶川大地震的救援行动中,千斤顶发挥了非常大用途。如图所示是剪式千斤顶,当摇动把手时,螺纹轴就能迫使千斤顶的两臂靠拢,从而将汽车顶起。当车轮刚被顶起时汽车对千斤顶的重压为1.0×105N,此时千斤顶两臂间的夹角为120°,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此时两臂遭到的重压大小均为1.0×105N

    B.此时两臂遭到的重压大小均小于1.0×105N

    C.若继续摇动手把,两臂遭到的重压将增大

    D.若继续摇动手把,两臂遭到的重压将减小

    14.甲乙两车在一平直道路上同向运动,其v-t图像如图所示,图中△OPQ和△OQT的面积分别为s1和s2。初始时,甲车在乙车前方s0处。则

    A.若s0>s1,两车不会相遇

    B.若s0=s1,两车相遇1次

    C.若s0

    D.若s0=s2,两车相遇1次

    3、简答卷:本题共2小题,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依据需要作答。

    15.在“探究小行车速度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给出了从0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纸带,其中0、1、2、3、4、5、6都为计数点,测得:s1=1.40cm,s2=1.90cm,s3=2.38cm,s4=2.88cm,s5=3.39cm,s6=3.87cm。则:

    (1)打点计时器工作的周期是,依据纸带判断小车所做的运动是,理由是。

    (2)设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则小车加速度的表达式为(用题中所给字母表示)。

    (3)在计时器打出计数点3时,小车的速度表达式为(用题中所给字母表示),具体的计算结果是m/s。

    16.某同学在做测定木板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时,设计了两种实验策略:

    策略A:木板水平固定,通过弹簧秤水平拉动木块,如图(a)所示;

    策略B:木块固定,通过细线水平拉动木板,如图(b)所示.

    (1)上述两种策略中,你觉得更适当的策略是,缘由是。

    (2)除去实验必需的弹簧秤、木板、木块、细线外,该同学还筹备了水平为200g的配重若干个。该同学在木块上加放配重,改变木块对木板的正重压(g=10m/s2),并记录了5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12345

    配重(个数)01234

    弹簧秤读数(N)0.501.001.502.002.50

    测木块重(N)2.00

    请依据上述数据在图给出的坐标纸上作出木块所受摩擦力和重压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测出木板和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是。

    4、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32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要紧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可以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需要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7.(4分)用如图所示的办法大家可以估测一根细线能承受的拉力。在一根长为10cm细线的中点悬挂一水平为60g的玩具,开始两手并拢,然后对称的分开,当从刻度尺上读出两手间的距离为8cm时,细线断了。g取10m/s2,求这根细线承受的拉力。

    18.(6分)一光滑圆球,重量为200N,紧靠墙壁用绳悬挂于O点。已知圆球半径为0.2m,绳长为0.2m,

    (1)求圆球对墙壁的重压和对绳的拉力;

    (2)若绳所能承受的拉力为400N,当绳的长度变为多少时,绳被拉断?,

    19.(6分)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4s速度达到8m/s,接着做匀速运动,经过10s后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再经过8s恰好停止。

    (1)画出汽车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

    (2)汽车在加速和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分别是多大?

    (3)汽车一共前进的距离是多少?

    20.(8分)在高11.25m的屋檐上,每隔肯定的时间有一滴水落下。已知第一滴水落到地面时,第四滴水刚好离开屋檐,设水滴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g取10m/s2,求:

    (1)第一滴水滴落地时的速度大小;

    (2)水滴落下的时间间隔;

    (3)第一滴水滴落地时,第三滴水滴距离地面的高度;

    (4)第一滴水滴落地时,第二滴水滴和第三滴水滴间的距离。

    21.(8分)相距d=170m的两物体在同一水平直线上相向运动,初速度分别为v1=10m/s,v2=2m/s,均做加速度大小相等的匀减速运动直至停止,经过20s,两物体相遇,求两物体相遇时的速度。

    某同学解答过程如下:

    设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a,相遇时,两物体位移大小之和为d,有

    代入数据得加速度a的大小,再由公式求得两物体相遇时的速度。

    你觉得上述解法是不是正确?若正确,依据上述过程列式求出结果;若不正确,指出错误缘由并求出正确结果。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